“你明白了什么”水上隼人疑惑。
“我看到了這最后一幕的分鏡就明白了。”菅田將暉自信滿滿“十幾歲的少年就能藏在警察找不到的地方安裝那么多炸彈,這樣的天才少年一定能預知爆炸的大樓最終倒下的方向,而這正是”
“你怎么拿我劇本啊”水上隼人一把將他手里的劇本拿了回來。
菅田將暉依舊不以為意,興奮地講述著自己的發現“所以一切其實都在他的算計之中,最后甚至算到了男主角會按下按鈕。”
“是嗎”水上隼人反問了一句,表情古怪。
“所以這一段,我需要演出那種我雖然什么都知道,但是我要演什么都不知道。因為我不想讓你知道。的情緒出來才對。”
“導演你剛剛跟我說按最表面的來演,一定是擔心我知道了深層次的情緒以后,就露出破綻了,畢竟連自己都瞞過去的演技才是最好的演技。”
“嗨呀那我這不完了嗎,不過導演你放心,我一定會努力演出什么都不知道的效果來的”
看著這個小老弟忽然打了雞血一樣的宣言,水上隼人腦袋跟著他的“知道”“不知道”轉了好幾個圈,終于明白了他搞錯了什么。
沒想到這家伙還是個尹天仇式的演員,對角色揣摩也太入戲了。
不過這也側面印證了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。
想讓一部電影本身存在的硬傷被忽視,除了極好的節奏帶人入戲以外,另一個法寶就是所謂的“隱喻”和“諷刺”,換言之,是觀眾的“腦補”。
恐怖直播表面的劇情很清晰,諷刺職場、諷刺自私的男主、諷刺警察、甚至諷刺首相和政客。
而當觀眾發現這一點,就難免帶著一層“諷刺片”的濾鏡去看待這部電影,以至于仿佛看到了什么都像是導演的隱喻和諷刺。
而找到了這些隱喻的觀眾,就會覺得自己真正看懂了這部電影,然后廣而告之,一傳十十傳百,電影的一些硬傷也就不再是硬傷了,因為你再說它是硬傷,那就是你沒看懂。
更有甚者,就連導演也不能說他拍的時候沒有這個意思,因為拍出來的作品,已經不再只屬于導演一個人了。
水上隼人讓菅田將暉用自己的理解試著拍了一段,發現效果還是不錯的,正式開拍也沒ng太多次,很快他的戲份也就結束了。
結束之前,他來到菅田將暉身邊,又拍了拍他的肩膀“菅田啊,我很看好你。你對角色的理解超人一等啊,也不知道上映以后有多少觀眾能看到這個角色真正的一面呢。”
“是啊。”菅田將暉下意識感嘆,短短幾句話的鏡頭,他卻他用盡了全力,要是這么努力的表現上映后卻沒人發現真相,那還真的挺失望的。
------題外話------
今天睡到十一點,好困,明天不吃藥了,,